江西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2025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编辑:时间:2025-02-23 14:10:23 浏览次数:


一、学校简介

江西财经大学是一所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财经学府。

办学以来,学校秉承“信敏廉毅”的校训和“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法德治校,形成了在红土地上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模式,走出了在欠发达地区办人民满意高校的新路子。站在新起点,学校锚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目标,转型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数字财经大学和服务江西标杆大学,正式开启新的百年征程。

学校共有教职工2313人,专任教师1441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25人;具有博士学位904人;博士生导师199人;硕士生导师953人。国家级人才1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6人,江西省“双千计划”33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员16人、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何祚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等担任学校顾问;国内外330余名著名学者、专家和企业家受聘为学校客座教授。

学校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共7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学共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产业经济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评A-等级(全国前10%),工商管理获评B+等级(全国前20%),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获评B等级(全国前30%),公共管理获评B-等级(全国前40%);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入选“江西省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培育)、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联合)1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级重点智库1个。

二、学院简介

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是江西财经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特色明显、办学层次齐备的人才培养单位。统计学科源于1923年成立的江西省立商业学校会统科;1978年、1985年分别取得本科、硕士办学权;2011年成为我国首批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单位;2012年获批江西省首个统计学博士后流动站;2023年统计学院更名为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学院下设“四系三院一所四中心”,即经济统计系、数据科学系、数理统计系和数量经济系,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国势研究院、统计与风险管理研究院、数量经济研究所,以及江西省应用统计研究中心、江西省经济预测与决策研究中心、供应链大数据研究中心和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学科平台,实力强劲

学科实力强劲。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等级(全国前10%);先后入选江西省“十三五”“十四五”一流学科(高峰优势学科),2022年遴选为江西省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突击队学科”。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落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有关高校相关领域优先发展建议清单”中将统计学科列为江西财经大学优先发展学科。2024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系列统计学“101计划”参与高校经济统计学、应用统计学获评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平台资源充足。学院拥有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要平台。2021年学校组建成立财经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由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负责建设,目前已立项省重点实验室。2022年邱东教授领衔申报的“国势研究院”入选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3年获批两个院士工作站。2024年,创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量建模与经济政策研究”基础科学中心江西分中心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学院以高质量科研成果为目标,以培育科研特色为核心,以科研成果“落地”为抓手,全力谋划和推动各项科研工作的发展。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自科基金项目178项,省部级项目786项,经费超亿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256部。获各类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分别为92项和62项。特别是,2部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6项,获评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荣誉。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

师资团队力量雄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0人,教师队伍中博士生导师18人,教授、副教授49人,博士比例97%以上。1位万人计划“国家名师”1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位长江学者讲席教授,1位青年长江学者。著名统计学家、国家社科基金统计学学科组召集人、经济统计全国领军人物、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邱东担任名誉院长和讲席教授。罗良清教授担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经济学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应用统计专硕教指委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师资建设成果丰硕。罗良清教授获评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新时代赣鄱先锋“突出贡献好榜样”、“江西好人”;平卫英教授获第18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二等奖、江西省金牌教授;谭利教授获评江西省金牌青年教师,教学团队入选“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胡兰丽博士与黄璆副教授分别获江西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与二等奖;张明波副教授获中国高校财经慕课联盟《数理统计》同课异构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多位青年教师入选江西财经大学教学十佳、金牌教师。

教育教学,基础厚实

学院现有经济统计学、应用统计学、数据科学以及精算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2个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个省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

教学改革取得突破。学院贯彻落实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面向社会需求、实施分类培养,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总结多次入选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近年来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轻松学统计》《爱上统计学》等7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12门省级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罗良清教授领衔的《统计学》课程虚拟教研室成功立项教育部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入选虚拟教研室建设典型案例。

党建思政,立德树人

学院立足学校办学实际,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统计学科为目标,探索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为两翼,以党的领导体制、人才工作体制、人才培养体制和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创新为驱动力的“一核两翼四轮驱动”党建工作体系,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相结合,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学院党委入选全国第二批党建标杆院系,并于2022年顺利通过验收;2024年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和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名单;院党委副书记陈曦获2022年度江西省高校“最美辅导员”荣誉称号。同时还获得了省首批“十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省高校“双带头”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荣誉。

人才培养,聚焦一流

本科生培养成绩斐然。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升学率高。近年来平均就业率90%以上,升学率35%以上,均在全校名列前茅。其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平均升学率约60%,30%的毕业生升入国外名校和国内985高校,约10%的毕业生已攻读博士学位。近年来,在校学生在科研和学科竞赛方面表现突出,立项科研课题青马课题创新创业项目百余项百余篇论文成果发表至各类期刊。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铜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国家级二等奖以及最具感染力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三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二等奖。同时,在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1项、在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4项,在全国高校中居于前列方泽楷、黄泽宇同学入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研究生培养特色鲜明。近年来,学院的研究生报考和上线人数均有一定比例提升,“双一流”高校生源占比增幅显著。学院抓实研究生培养工作,近年来获批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多项,研究生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发表权威论文120余篇,获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余项,参与完成导师各类课题150余项。研究生各类比赛成绩优异,获得各类省级奖励400余项。

国际人才培养崭露头角。学院海外留学生培养环节进一步规范有序,已成功获批“国际一流财经统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高校研究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留基委“数字经济时代高水平统计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留基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留基委“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地方合作项目地方创新子项目”各 1 项,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韩国国立全南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本科生23人、研究生27人分别赴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波兰、芬兰、日本、韩国等10余所高校交流访问。其中,硕士生10人依托留基委乡村振兴项目赴韩国交流学习半年,8名博士生获得留基委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来华留学规模呈稳定增长,1名来华留学博士生获得江财优秀国际生奖并提名国家留基委杰出国际生奖。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罗良清教授带领的社会经济统计团队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发展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承担的贫困县退出核查项目受到原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赞誉,一批成果获得省级领导批示,并被实际部门采用,项目经费近4000万元。2021年,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获评江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以来,学院先后承接国家乡村振兴局委托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工作(对贵州省、安徽省进行抽查),国家乡村振兴局委托的乡村振兴案例总结项目2项,中国国际减贫中心委托的“中国脱贫攻坚重大举措的分享研究”等课题。2022年获评国家乡村振兴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等荣誉。2024年,参与建设的“江西省防返贫致贫乡村振兴大数据系统”获得中央领导充分认可,在全国推广示范。

学院还依托财经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在经济系统数字孪生、数字经济核算等领域承接多项服务地方课题,承接国务院第七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招标课题、江西省第七次人口普查委托课题等项目,多次获得省领导批示

学科声誉,享誉内外

统计学科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连续多年位列统计学科全国前10%。2022年7月,《光明日报》以“探索统计学人才培养新思路”为题,对我校统计学院的人才培养新思路进行了专题报道。《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闪耀的江财智慧》等被《中国教育报》、人民网、中国青年网、《江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报道,学院对外形象度美誉度不断提升,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持续举办中国统计学年会、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青年统计学者分会理事会议、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办公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作为主要发起单位成立全国经济统计联盟、全国数据工程与技术应用教学联盟,紧扣统计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深化学科学术交流,带动学校相关学科发展,对全国同类学科建设与发展产生示范引领作用。

三、招聘基本条件

引进人员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和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制度。

四、招聘类别及条件

将引进的教学科研人员区分为高端人才、拔尖人才、骨干人才。具体业绩标准及引进待遇如下。

(一)高端人才

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取得突出教研业绩成果的高端人才,分为高端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二)拔尖人才

1.拔尖一类

(1)博士所学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专业。

(2)满足相应类别业绩条件

2.拔尖二类

(1)博士所学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专业;

(2)满足相应类别业绩条件。

(三)骨干人才

1.骨干一类

(1)博士所学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专业。

(2)满足相应类别业绩条件。

2.骨干二类

(1)博士所学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重点培育学科专业。

(2)满足相应类别业绩条件。

3.骨干三类

(1)博士所学专业不在学校学科建设急需专业之列的其他专业。

(2)主要承担教学任务,需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及科研潜力。

五、引进待遇

(一)学校政策

相关说明:

1.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主要引进达到骨干一类以上业绩标准的人才。其他未在上述人才类别之列的业绩特别突出者,经学校审批认定后,可参照相应人才类别引进。应届毕业生引进待遇原则上不超过拔尖二类。

2.骨干人才按学校审核聘任的专业技术岗位享受校内同类人员薪资。高端、拔尖人才原则上为年薪制人才,对应有聘期考核任务。

(二)南昌市政策

符合条件者可享受南昌市人才政策:对首次来昌缴纳社保的全日制博士给予每人生活补贴10万元。

(三)江西省政策

符合条件者可享受江西省人才支持政策:

(1)符合引培生条件者,给予每人12万元专项奖励补助可申报省级10万元“引培生科研项目”。

(2)推荐申报江西省人才项目,入选可享受相应科研经费资助和生活补贴。

单位

拟引进专业

招聘人数

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涉及专业:经济学类、统计学类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数量经济学

7

六、2025年进人计划明细

注:我院另招收师资博士后若干名。

七、报名程序

(一)报名须提供的材料(均要求为电子材料)

1.个人简历(含应聘者基本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科研成果及研究方向、各类奖励或荣誉等);

2.相关资质材料PDF格式扫描件(学历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证书、身份证或护照、职业资格证书、有关奖励或荣誉证书等。海归博士应额外提供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留学回国人员证明等材料);

3.科研成果证明材料(包括重要学术论文及收录情况、代表性科研项目情况和科研成果获奖证书扫描件等);

4.应届博士毕业生须提供两名同专业领域正高职称专家推荐信,其中之一为导师推荐信(面试时须提供原件);

5.近三年毕业的博士须提供博士就读期间的成绩单及在读期间现实表现材料的扫描件。

(二)简历投递

凡有意应聘者,可登录学校官方网站链接:http://www.jxufe.edu.cn/,选择人才招聘栏目,按照系统提示进行报名。各用人单位将在系统内进行审核,并及时反馈结果。如三日内未审核,请联系各用人单位引才联系人(具体联系方式见附件)。

(三)其他程序

符合我校招聘要求的人员,经学校组织考核、心理测评、体检、考察,公示无异议后,办理纳入编制备案制手续(政审贯穿人才引进全过程),并签署合同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老师 联系人:张院长

话:13970039255 话:15083540112

箱:185402285@qq.com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