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晓:人生短暂,一直向前

编辑:时间:2021-02-05 11:13:35 浏览次数:

王玉晓,女,统计学院19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博士期间在一般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两篇,主持省创新课题1项,参与各类课题4项,硕士期间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两篇。荣誉:博士期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次,研究生特等奖学金一次,学术分享二等奖一次,硕士期间获国家奖学金、特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各一次。

(照片)

经验分享

Q:学姐非常优秀,硕士期间和博士期间都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请问学姐在时间管理方面有什么独到的心得?

A:我比较随性,觉得自己首先完成最基础的目标就好,因此我根据毕业要求倒推对自己进行时间规划。

比如硕士期间,学硕的毕业要求是至少发一篇小论文以及通过毕业论文。一般是研三下学期初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我们要预留半年时间写毕业论文;也就是研三开始前我们要收到小论文的录用通知,现在的投稿周期比较长,短则七、八个月,长则一年,因此我们至少需要在研二下学期开始时就将小论文投出;而写论文也需要一段时间,大概是三个月至半年左右,也因此研一下学期开始时我们就应该动笔写第一篇小论文了,最晚研二开始时也应该动笔了。

Q:学姐有提到,第一篇小论文可能会比较难以开始,请问学姐在写论文方面有什么建议?

A:论文首先需要选题,一篇论文具体又分为引言、文献综述、实证分析、结论与建议这几个部分。

选题可以选择跟专业比较相关的、比较经典的题目,也可以多关注时事;定题后还是要多看文献,看现在大家研究到什么程度,再找找大家还没有研究到的部分,我们进行补充,找到一个研究的点,针对点看如何去做。我的方向是导师的一个子课题,在老师给定主题后就开始奔着主题看相关文献了。

在具体的写作方面,我可能比较理工科思维,因此我一般是从实证分析做起,在阅览相关文献后,学习自己需要用到的模型、收集数据,分析的结果有时候并不能尽如人意,因此可能还需要反复的实验各种模型和变量;当然实证完成后,结论与建议就根据实证的结果进行分析,文章的其他部分也可以相对来说很顺利的完成了。

另外跟导师的沟通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动笔写第一篇论文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跟导师进行沟通,这对我顺利的完成论文有非常大的帮助,当然博士期间就以自主学习为主了。

Q:那学姐觉得硕士和博士的论文写作上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有读博的打算的话,硕士阶段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

A:按照做研究的常规思路,我们先看理论上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相关关系或者因果关系,经济意义或者统计意义是否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看看相关理论,能力足够的话就去看其中模型的推导,这样理论方面其实就是验证了我们研究的对象在理论上确实存在一定关系的。前面理论基础已经推导出来了,然后就需要实证来验证这些关系。

像硕士阶段的论文,可以先从实证入手,因为理论方面的创新是相对困难的。但如果没有理论的深究与创新的话,实证方法上我们就要多看相关文献,在模型满足我们论文的需要基础上,用当下比较时兴或是相对较难的模型会更好。在博士阶段我们就需要深究关于理论方面的创新了,最好是可以自己动手将理论推导一遍,这样可以加深我们的理解,也有很多很不错的文章,仔细推导的话可以发现,他们也是在这些经典模型上进行了很小的扩展。

如果有读博打算的话,我建议从硕士阶段就开始专攻学术,多发论文,寻找自己主题对应的期刊发论文,每个期刊都会有它们在一个时间段的收稿范围及方向,一般年初、年末居多,年中也可能有发,需要自己去仔细寻找,我们可以在知网上搜到这些期刊并查阅相关收稿要求的。

个人寄语

人生短暂,没有时间留给遗憾,若不是终点,请微笑一直向前。

(文图/统计学院研分会 编辑/朱俊 审核/林阳)